運動機能亢進症—過動兒

過動兒之所以如此好動,難受父母控制,並不是因為父母缺乏權威性和管束能力,真正的原因是出自於本身神經上的缺陷,而這樣的缺憾通常是由一個,或甚至更多的生理機能上的問題所導致。藉由下列的特徵我們可以分辨過動兒和一般缺乏管教的小孩不同。至於小孩是否為過動兒,還是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診斷。

1過度好動:

手腳及身體靜不下來,這種好動的情形有時可在幼兒時期時,從他敲擊或強烈搖晃幼兒床,和敲打

自己的頭,就能窺之一二。

2對於同儕和父母表現出侵略攻擊性:

過動小孩會有衝動去破壞別人的活動及觸摸所有的人和物,有時過度的行為是會危害到自身安全,

但他卻不自知。

3不可預測性:

我們很難知道過動兒在某些情況下會做出怎樣的反應,他們衝動而且易怒,尤其當別人沒有順他的

意時。

4沒有耐心:

過動兒會有很多要求要他人立刻幫他完成,並有時會沒來由的哭鬧或沮喪。

5注意力不足:

讓過動兒完成一件事並不容易,要他安靜地坐著上課、吃飯,或看電視的忍耐力非常有限,即使是

他 喜歡的活動。例如看電視時,他就沒有辦法乖乖坐著,他會站起來,不停地移動。

6協調性差:

過動兒常被視為常出錯或心不在焉,其實是他們的身體左右邊無法協調的緣故,扣釦子、平常穿衣

服對他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手眼協調差,所以寫字、畫畫和運動細胞很差,並經常會跌跤和

撞到東西。

7不良的睡眠習慣:

過動兒通常都不願意去睡覺,且常常會在半夜醒來,因此無法獲得身體所需的足夠睡眠。

過動兒產生的基本原因有三個,如果發病原因能及早發現,並予以治療的話,此症通常是能完全康復,且並不需藥物控制維持的。

1神經組織的混亂(Neurologic Dis-organization)

神經系統的進化發展過程是要經過一些特定階段,這是為了讓這個系統在日後能運行於一個最理

想的狀態,而這樣的進化發展是由嬰幼兒時期開始。一開始先是學習右兩邊對稱發展運用,然後

才發展成偏向左邊或右邊的發展,這和決定左撇子或右撇子有相互關係。而當此發展過程受到干

擾,就會引起身體左右兩邊無法協調,並影響到思考程序,進而造成過動兒的病症。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能儘早走路,代表聰敏、高人一等,常試著讓還沒準備好的幼兒習走或將孩子

置於學步車。如此便縮短了幼兒需要的爬行時間,也干擾了神經組織的正常發育。

因過動兒的雙眼無法一起正常運作,無法對所見影像傳送到大腦作正確的判讀,造成他感知周遭

環境的困難與困惑感。當他步行,跑步,接球或做基本的運動時,他的四肢時常無法協調得宜。

而當神經組織失序時,體內的神經訊息就會跟著混亂,大腦也會錯誤解讀他所得到的訊息,也因

此過動兒才會常常說的不是心裡想的,做的與聽到的相反,叫他做某件事,他卻做另一件,這不

是故意不服從,而是思考程序上的混淆。

在幼兒時期習走時跌撞,以及感冒生病是難免的,而在受傷或生重病之後,神經組織也可能會因

為骨關節錯位刺激而有所變化,其病徵就如上述神經組織發展不佳的情況。

家中若有活動不靈敏、做的和想的常不一致,且閱讀和寫字能力差的孩童,應接受檢查,看看是

否有神經組織混亂的問題。

2血糖控制壓力(Blood Sugar Handling Stress)

另一個會引起運動機能亢進的原因,是小兒體內的血糖運作不穩定,而造成對血糖相當敏感的神

經系統及腦部的運作形成干擾。血糖值會隨著個人的飲食和從事的各式活動而上下波動改變,即

使在正常標準裡,血糖值仍無法保持穩定,不斷忽高忽低,也易引起活動力及情緒的變化。孩童

應儘量避免常吃糖、加工製品,及含咖啡因的食物。

3食物添加物(Food Additives)

有些孩童會對某些特定的食物添加物相當敏感。色素和防腐劑是和過動兒症最有關聯的兩種物質

。透過檢驗,我們可以了解孩童是否會針對某特定食物產生過敏,通常當我們把這些敏感性的食

物從孩童的飲食中移除後,他們的病情便明顯地好轉;相對的,一旦忽視飲食控制的話,那些病

症很快地又會回復了。

在治療上,許多過動兒會接受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矛盾的是,最常被使用的藥物居然是中樞神

經興奮劑,它能降低過動兒的活動力和增強他們的集中力。事實上這樣的治療處方已被美國藥物

管制中心列為與古柯鹼同級的毒品,國內常用於治療過動兒的Ritaline(利他能)正是此一藥物,

因其副作用過大,已在十多年前被禁用於美國。

相對地,以自然療法來治病的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是應用肌肉動力學的檢測來了解患

者的身體功能及運作情形後,對於造成神經訊息干擾的骨關節,予以回位來改善神經系統的運作

,並配合飲食治療與運動指導,來改善體質以及穩定血糖。除了接受治療以外,父母親及師長的

認知與配合也是相當重要的。在美國不少父母親求助於脊骨神經醫學,來改善他們子女的過動問

題,並得到相當的效果。

脊骨健康專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