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

骨刺是怎麼形成的?

骨刺是一個經常聽到的健康問題,但是大家對骨刺的形成卻相當陌生。當脊椎關節有所偏移或錯位,首先會造成力矩變化並加重骨關節的負擔和破壞。這就像是手上的保齡球拿偏斜的跟拿正正的來比較時,負擔上可以相差好幾倍,手臂會比較酸比較累。所以當我們的腰椎關節偏掉的時候,這些關節原本只需支撐一個身體的重量,現在因為力臂增大了腰椎變成要承受2倍或3倍的重量。而且在結構失衡之下,關節承受壓力不均衡,受力較大之處會吸收更多量的鈣質,連帶影響到附近的軟組織纖維也被鈣化,骨刺於焉形成。

因此,骨刺是結果,而不是源頭,它的源頭是脊椎錯位,追本溯源的療癒之方,是將關節矯正歸位,平衡失調的結構,並非單單開刀把骨刺取出就算解決,若不去探討成因,問題依然存在並未徹底根除。這也說明了為何多數患者在接受骨刺移除手術後五年,又發現骨刺長回來了,原因就在忽略了將錯位的骨關節矯正所致。

關節結構錯位的現象其實是相當普遍且容易發生的

凡是會動的物體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都有可能偏離原位,例如洗衣機經常震動移位,例如車子需要定期作前輪定位,都是同一個道理。所以應該不難理解當我們的關節使用二三十年後關節錯位就會形成的自然現象。另外,人體因為姿態不正、運動傷害、車禍、摔跤、扭到,也都會直接造成結構偏錯,或使肌肉緊繃進而影響到關節的位置。

既然談的是骨刺,與骨刺相關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

這是一種因長期磨損而引起骨關節發炎及退化的關節疾病。發病年齡在五十歲以後,多半影響身體受力較多的關節,例如膝關節以及臀骨關節。而長期使用雙手的專業人員,如木匠與機械操作者,其手骨關節也較易患關節炎。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車禍、運動傷害以及職業因素等影響,近年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年齡層有快速下降的現象。

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主因,在於骨關節表面受力不當,因而負擔過大而引起破壞與發炎,發炎過程會造成關節以及週遭組織的破壞,而原本正常的關節活動也會因關節面的不吻合而加速關節的磨損。人體的關節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難免骨關節位移,特別是在受到外力或意外傷害時,骨關節面更容易失去其吻合度,因此將有位移的關節回位,對於治療以及預防關節破壞及退化是相當重要的。

人體過重及姿勢不良,也會直接造成關節的負擔,所以保持適當的體重和良好的姿勢,有助於骨關節的健康。骨架、肌肉不僅幫助支撐身體的重量,也會影響骨關節的穩定性,一旦長期缺乏運動,或過度運動造成肌肉的虛弱、受傷,也會導致關節退化。

另外,新陳代謝不正常與營養不均衡,會讓關節面變得更脆弱,使其更容易受磨損,例如飲食中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其消化吸收不良,都會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並引起脹氣、指甲容易斷裂及髮質不好等問題;而鈣與鎂的攝取不足也容易導致骨刺的形成與關節退化。改善飲食習慣以及腸胃功能,將有助於預防關節炎的疾病發生。

在治療上,雖然醫藥、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卻仍無法完全根治關節炎,藥物的使用確實可以讓病痛減緩,但關節炎乃屬慢性疾病,仰賴長期的藥物控制,將造成身體更多的破壞,一旦停止服用藥物後,症狀便又復發,此乃治標,不治本。相對的,脊骨神經醫學注重病因與根治,脊骨神經醫學醫師能準確地診斷有位移的骨關節,並予以復位,以改善關節受力不當及磨損的問題。在美國有九成以上的關節復位是由脊骨神經醫學醫師來執行,脊科醫師應用其專業知識,藉由營養、運動及生活作息上的改善,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紓解壓力,並提升生活品質,降低關節炎的發生。